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湘潭,令人瞩目

2022-09-15 06:55:13 3665

摘要:素有“伟人故里、红色圣地”之称的湖南省湘潭市,不仅是毛泽东的家乡,还培育出彭德怀、罗亦农、黄公略、陈赓、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革命先驱们屹立潮头、百折不挠、不畏牺牲,为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复兴作出了伟大贡献。百年风雨兼程,百年风...

素有“伟人故里、红色圣地”之称的湖南省湘潭市,不仅是毛泽东的家乡,还培育出彭德怀、罗亦农、黄公略、陈赓、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革命先驱们屹立潮头、百折不挠、不畏牺牲,为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复兴作出了伟大贡献。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风华正茂。回顾过往,湘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推动湘潭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市委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精诚团结、苦干实干,携手共建“伟人故里、大美湘潭”,推动湘潭市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湘潭市东方红广场。

多措并举

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使湘潭市的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实现跨越增长。根据湘潭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238.9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343.15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连续9年位居湖南全省第二

一大批如“智造谷”“汽车城”“军工城”等高科技加持的产业城陆续形成。在此条件下,吉利新能源汽车、新松机器人、蓝思科技等“三类500强”项目落地见效,华菱线缆等企业成功在A股上市,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千亿元。

截至2020年年底,湘潭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增加值达846.2亿元,占GDP比重达36.1%。“十三五”期间,湘潭市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27家,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37.94亿美元,年均增长15.3%,开放型经济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此外,当地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著,韶山市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三产业成为湘潭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谈到湘潭市在产业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历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有哪些时,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余娟告诉记者,建党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湖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湘潭市委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湘潭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呈现出诸多特点和优势,主要包括产业转型实现蝶变升级、发展环境极具投资价值、红色基因注入发展动力等方面。

“湘潭市是‘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产业发展曾以传统重工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余娟表示,这些年来,湘潭市以建设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军民融合千亿元产业正在形成,“1+4”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

“湘潭市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形成了以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先进矿山装备、工业机器人、医疗健康、5G+大数据为代表的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实现了从‘湘潭制造’到‘湘潭智造’的华丽转身。”余娟说。

201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湘潭综合保税区,湘潭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综保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海关四大开放平台的市州。

“这些年来,我们在加强发展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强营商环境软实力,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着力打造‘极省生态链’‘最优政策链’‘高效供应链’‘利益联结链’。企业投资项目实现‘零材料、零跑腿、全程网办、即时办结’,企业开办2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项目审批在园区实现闭环。”余娟介绍说。

据悉,2020年湘潭市的政府服务事项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全省第一,荣获“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在良好营商环境的保障下,不少企业引得进、留得住。

此外,湘潭市的红色基因享誉省内外,如何薪火相传,通过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余娟表示:“我们以打造世界级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的建设,成功举办首届红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目前,湘潭市的红色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

随着全国首个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落户湘潭,“神舟十号”返回舱落户韶山,韶山科技创新成果展示馆和月壤异地存储项目顺利推进,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开通运营,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将为湘潭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

一直以来,湘潭市政府都把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摆在首位,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追求,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

数据显示,湘潭市近年来的民生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占比超7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3549元增至2020年的4180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1316元增至2020年的22636元

健全完善的城乡社保体系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湘潭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李广表示,建立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是城镇化战略顺利推动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从老百姓身边事改起,推进民生领域重大改革和制度建设,做到了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李广说。

谈到具体举措时,李广举例,湘潭市深化医改工作,“医联体”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重点推介;“住有所居”改革取得突破,老旧小区改造模式获住建部推介;率先在全省探索住房保障领域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新举措,确保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保障真正惠及住房困难家庭。

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市与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作为全省唯一的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国家级试点城市,随着湖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项目落户韶山,湘潭各区已形成城市半小时医疗圈,群众看病更加便利,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更加有力。

此外,湘潭市还实施了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稳就业“三送三稳”的经验受到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工作机制被民政部在全国予以推介。“这些改革举措,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解决了民生领域许多操心事烦心事,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李广说。

不断开创

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市与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此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城市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能级的重要举措。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湘潭市政府逐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段时间来,湘潭市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陆续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4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以及“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等国内外领先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湘潭市也因此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落户之地,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省第三,荣获“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今年上半年,湘潭市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呈现出重点突破、系统发力、全面见效的新局面。

湘潭市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部署与思路是什么?李广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湘潭市委深改委(组)始终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开放的胸襟抓发展、破难题、激活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断增强,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一项项创新举措落地生根,制度红利加速释放,改革效应日渐凸显。

据李广介绍,湘潭市政府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下好改革“先手棋”,以经济领域改革带动发展全局,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步入发展前列。

“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得到巩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市四级同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标准化建设等。”李广说,“特别是近期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均充分展现了湘潭市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

此外,湘潭市在注重协同高效和鼓励改革创新方面也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湘潭市委深改委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解决了各领域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转变。”李广说,“湘潭市委、市政府还鼓励各部门、各区县积极探索自选动作,主动谋划、鼓励引导、及时总结,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亮点纷呈各具特色、次第开花。”

政策推动下,湘潭市展现出全新的发展局面。如长株潭一体化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三干”项目正式通车,长株潭融城发展先行区即将建成,长株潭三市交通执法“互联”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同时,长株潭还联合签订了医保“同城同结算、同城同年限、同城同定点”合作协议,实现异地联网结算和直接刷卡结算。

此外,全国首创的韶山旅游先行赔付制度被媒体重点推介;湘潭经开区成为全省第一家率先实现审批事项整体集中的园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窗口获国务院督查组充分肯定;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探索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地区督查激励通报。

人民群众

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硕果

融入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后,湘潭城乡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在深入推进“湘潭北进、两翼跟进”战略后,湘潭市政府全面铺开融城交通网,昭华大桥、白云路建成通车,芙蓉大道、潭州大道陆续通车。湘潭市以全新姿态迈入普铁、高铁、城铁“三铁时代”,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也因此加快形成。

除了城际交通圈建设成型外,湘潭市老旧小区及棚户区的改造、公共安全体系的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搭建、市民文明意识的提升,均推动湘潭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连续三年测评全省第一。此外,湘潭还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金字招牌。民生、经济、环境等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让许多市民由衷地感叹:“家乡越来越美,品质越来越高。”

湘潭市的巨大变化引人注目,对此,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队长汤正球表示,数据胜于雄辩,湘潭的城市变化和经济发展可通过指标及数据进行说明和印证。

汤正球告诉记者:“湘潭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2008年、2014年、2019年突破1万元、2万元、3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34360元。与此同时,湘潭市居民消费水平也显著提升,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4966元。

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湘潭市日常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数据显示,湘潭市食品消费占比显著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6年的53.8%下降到2020年的31.2%,下降2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79.6%下降到2020年的30.8%,下降48.8个百分点

“同时,文教娱乐消费也在快速提升。”汤正球介绍,“2020年,湘潭市城镇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消费支出4896元,比2012年增长2.9倍,比1986年增长64.5倍,年均增速13.1%。农村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消费支出2639元,比2012年增长3.7倍,比1986年增长162.9倍,年均增速16.2%。”

此外,湘潭市的医疗保健服务和人均住房面积均有稳步改善与大幅提高趋势。2020年,湘潭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997元,比2012年增长92.6%,年均增速8.5%。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864元,比2012年增长2倍,年均增速14.9%。而湘潭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在2020年末达到50.6平方米,比1986年的9.1平方米增长4.6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61.5平方米,比1986年的23.2平方米增长1.7倍。”

这一组组数据展示出,在湘潭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湘潭市各领域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来源:中国城市报

记者:王楠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